日前,記者從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的內部刊物上看到一文,主要內容為企業參展活動也必須努力實現轉型升級。
本文作者是上述協會副秘書長陳惠仁先生,他提及轉型升級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但轉型升級是行業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涵蓋了行業進步的方方面面。由而參展作為機床行業企業非常重要的商業經營活動,也必須做到轉型升級。
參展如何轉型升級?這是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
記者總結了一下,陳惠仁認為與國際領先企業同行相比,國內機床企業在展品選樣、展臺展品布局、展品本身細節、參展過程整體組織等方面還有不足之處,而這些有待提高的地方也是我們需要轉型升級的空間。
誠然,從歷屆的展會產品來看,記者發現我國一些規模企業在選擇展品時往往都是展示“大家伙”,所做的產品描述也大多是生冷的字面的指標性闡釋,初次見識的人如若不和參展人員深入了解,往往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CIMT展位緊張在業內已經是慣例,每每在展會前跟企業就展位及展品打探消息,不凡企業都會抱怨,展會面積有限,不能充分展示公司的能力。
說到展位面積,記者不由得想起,不久前德國漢諾威工業展會,據統計中國參展企業突破700家,參展企業數量創歷史新高,達到730多家,展商占比超過1/10,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但戶均參展面積不足1/50。
對此,有些人士得出結論,此次參展的企業多為小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又小。
但記者對此頗有異議,企業的本質是賺取價值,走出國門參展也只是普通的一種市場營銷活動,有富余能力體面點當然更好,但切不能忘了自己是來做什么的。而且參展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市場,當然偶爾展示新產品或者體現設計生產能力的效果更佳,但適銷對路的產品一定是首要目標。
所以記者認為,用戶需求不一而同,企業也需量體裁衣。而媒體或許更不應單憑面積大小來打分。
說的有點遠了,還說機床展會,特別是CIMT,作為國內認可度最大的綜合性的展會,企業選擇展品可是一門學問。
記者翻閱了中國機床工具協會提前發放的展品清單,發現除了一大批高檔復合數控機床外,納米級機床、機床單元、機器人、機床生產線等都出現在了不少大型整機企業的展品清單中。
經詢問,一些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機床展會為數不少,有區域性的也有全國的,根據展會本身的地位,企業也會分別“配菜”。比如CIMT,除了推出當家拳頭產品外,有些前瞻性的、可彰顯公司技術實力的產品也需要提前發布。
或許這也是眾多企業推出機器人的原因之一。“這是一塊即將蓬勃發展的市場,這樣的大展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預熱窗口。”
當然選擇展品只是一個開始,如何讓這個主角在展位上更好展示,需要配備很多的注解。
展板是最傳統的,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兩大列數據指標,而對于能解決加工中的問題往往是一兩句帶過。當然近年來,液晶顯示器比較興起,一大部分解決了不少機床現場純擺設的缺陷,但由于一個加工工序時間不短,而機床全密封加工,看的并不真詳。
iPad現場模擬加工是前一屆剛剛興起的,有的公司銷售講解員人手一臺,不僅可以作為展示的工具,也可以附帶讓觀眾做個問卷調查,據說效果不錯。不知此次這一形式是否會強化。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用戶需要的肯定不是機床本身,而是機床加工的效果。因此,用戶在意的不是機床的指標,而是加工出來工件的精度等級。橫向對比,國際上一些公司特別是刀具企業,在展品上針對不同服務領域將展品分區排放的做法更貼近了觀眾的訴求。
但最后更不好比較的就是參展人員的素質以及配合展會進行的活動。空間封閉、擁擠、音響過大往往會讓有心的觀眾退避三舍。有主題、簡約、開放,貼合本次公司展臺的主題的展位同樣會讓人印象深刻,當然這些都需要精力還有財力成本。
嗦嗦說了一堆,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同一個行業的人一扎堆,這里面水深了去了。像記者這類人,估計就是看熱鬧的了。